在鷺江西街的一家壓褶廠車間依然空空蕩盪
  6月中旬正是內銷夏裝出貨量高峰期,海珠著名的中小型服裝廠集散地今年卻難見往昔的燈火通明
  “今年的生意實在是太差了,沒有辦法,我們只好停工放假。” 每到這個時候, 作為廣州有名的中小型服裝廠集散地, 位於海珠中大布匹市場鄰近的鷺江村、康樂村一帶經常燈火通明,打樣、做版、縫紉的工人加班到深夜也是常事, 然而今年卻有這裡的老闆告訴記者, 訂單縮減到只剩三成, 鄰近多家廠房都已停工甚至撤場。除了服裝貿易大環境的影響外,高漲的租金、安全的隱患, 都被稱為生意難以為繼的重要原因。
  文/ 圖羊城晚報記者褚韻
  現狀
  訂單少了很多半數員工回鄉
  略顯昏暗的車間里,地面散落著一些碎布,老文和客戶鄧先生一起, 把布料鋪在裁剪桌上,慢慢清點。去年的這個時候,這樣的場景幾乎不可想象。“風扇在頭頂呼呼轉,這個桌上全是縫紉機,工人們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。”四川人老文1995 年就到了廣州,從小工做起,終於成為了這間約有500 平方米的服裝廠老闆,廠里固定員工有20 多人,忙碌時還要多招十來個。老文不肯透露自己的利潤,不過工人們告訴記者, 一個熟練的平車工,去年的平均月工資有6000 元上下。但現在,他們要麼回宿舍睡覺,要麼已有超過半數人乾脆回了老家。
  6 月中旬, 正是內銷夏裝出貨量高峰期。但在下午3 點。記者在鷺江村“9 號大院” 逛了一圈, 大大小小20 多間各類制衣廠,作業的還不到一半。負責大院清潔的工人小張說, 每天的碎布頭“還不如前幾年淡季時的多”。
  在老文廠房樓下的“×賀壓褶廠”, 幾個工人百無聊賴地在整理模具,老闆徐世偉和另一家制衣廠的老闆、也是他重要客戶的小胡坐著喝茶。“他們(指制衣廠)的生意不好,我們這種後續加工的怎麼可能好呢? ”徐世偉一臉無奈,他說廠里以前還有專門的阿姨給員工做飯、做夜宵,現在“每天自己下廚”。“今年還有生意的, 多數是靠老客戶維持,可是老客戶的面子,又能給多久呢? ”徐世偉說,廠子已經將近一個月沒有接到穩定的訂單,這讓他十分犯愁。 編輯:健龍
   1
  瓶頸
  經營成本高企報價沒有優勢
  根據11 年的統計數據,海珠僅康樂村、鷺江村一帶,就有超過千家服裝產業加工廠,流動人口達到15 萬人。而由於鄰近中大布匹市場, 且服裝出品質量穩定、版樣出彩等眾多優勢, 這裡被稱為中國中高端內外貿服裝最重要的“加工後花園”之一。“人家說,十三行是世界級的服裝‘風向標’,別看廠房不算‘高大上’,我們這裡做的服裝, 絕大多數都是供給十三行的, 一般質量差些的批發服裝我們都不做。” 老文滿臉驕傲地說。
  然而, 採訪中多位老闆表示,今年這片區域“整體出貨量都很差”,尤其是以往從農曆年開春到五一前的這段國內夏裝高峰,他們的訂單數量不足,不少工廠都是“停停做做”,甚至有的廠房已經停工將近兩個月。對此, 他們稱之為夏裝市場的“罕見寒冬”。
  到底是什麼造成這一局面? 除了今年夏季較晚、電商衝擊等因素, 幾乎每位老闆向記者都會強調一件事:成本太高。
  “一睜眼就是3500 元, 什麼也不做,一天就要交這麼多,還不算給工人的工資。”“×暉制衣廠”的老文說,房租水電的壓力讓他備感焦慮。事實上,廣州目前幾個服裝加工的集散地有著明顯的租金等級差, 中大布市附近的康樂、鷺江等地最貴,其次是廣州大道南以東的墩和、台涌、龍潭、石榴崗等地區的“城中村”,然後便是番禺、花都等地,有廠主反映,近期已有不少人搬到了墩和、龍潭甚至番禺等地,“租金便宜一半以上”。
  也有的廠主選擇直接回老家發展。“就這一個月,我的老鄉走了兩個了, 都是合約到期, 回四川老家開廠。” 老文說, 如果不是正好有胡先生的一筆訂單, 他也在盤算著要回鄉發展。“但還是捨不得前期的投入,裝修、機器,這些錢還沒有賺回來,現在走太虧了。”
  “80 後” 的廠長小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 說康樂鷺江一帶的廠房房租目前平均在40 至50元一平方米不等, 這還不包括每年上漲的比例和如“頂手費”、“承諾金”、“清潔費”等各種開支, 而隨著內陸一些城市及長三角等地對服裝製造業的扶持, 當地工業園區的平均地價僅在十幾元一平方米上下。
  “四倍的價格差,我們的成本再怎麼壓也壓不下來。”
  此外,康樂村、鷺江村一帶目前仍然是“城中村”的架構,工人們的工作、生活區並沒有很好的區分和配套, 相比新的工業園區有著天然不足。
  作為訂單中介, 商人鄧先生證實了小胡的說法。“今年拿到的訂單總數其實不差, 但是拿過來做的,確實不多。”鄧先生說, 今年他拿到的外貿訂單還比去年有所增加, 內貿訂單基本持平, 但拿到鷺江來做的卻顯著減少, 甚至有客戶主動提出, 不要來這邊的制衣廠。
  “今年廣州批發市場調整動作比較多,5 月份火車站又有‘治安事件’,有些服裝公司擔心制衣廠運作不穩定, 怕不能及時出貨。在報價沒有優勢的情況下, 往往就會選擇其他地區的服裝廠。”
  說法
  “寒冬”只是“換手” 產業正在轉型
  鄧先生說,為了降低成本,他認識的部分制衣廠主已經將廠房搬離鷺江。江西人郭女士就是其中之一, 她把自己容納過百人的工廠挪到了洛溪。
  不過, 郭女士對於鷺江一帶制衣廠遭遇的“寒冬”並不驚訝,而且她認為這是“必然的”、“應該的”。“遲早要走的,那裡已經不是一個適合服裝加工產業發展的地方。”記者採訪中也發現,這片區域不少留守制衣廠主對調整產業思維,並讓廠房的生意“多元化”興趣不大,很多人甚至從未爭取過網絡客戶,對“網購”還有些“不屑一顧”的態度。“那都是小單子, 十幾二十件,質量不行。”而郭女士卻說,自己最近有多筆訂單都來自網絡客戶,“出貨量相當大,比一般熟客的下單量還大”。
  記者隨後採訪了海珠區鷺江村村委相關工作人員, 對方表示, 中大布匹市場一帶近期確有部分制衣廠關停現象,原因包括服裝貿易大環境、租金、合同到期等,比較複雜。但他同時表示, 這些關停的工廠接手的人也有不少,處於正常的“換手”階段。“雖然不算是服裝生產的淡季,但是每到這個時候,廣州天氣炎熱, 水電等開支增加,很多合約也正好到期,所以這個時候調整是正常的市場規律。”而鳳陽街熟悉當地制衣廠業態的相關人員則坦言, 一方面受市場經濟的大環境的影響,近年來小型服裝加工業的利潤空間下降,而當地的租金等成本上漲,另一方面,隨著中大布匹市場的升級轉型,不斷引進的規模化優質企業,的確有“清退”這些“小作坊” 式制衣廠的目的,“這也是整個區域的業態跟著市場規律在發展進步。”
  而廣州市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吳鄭宏也認為, 廣州部分地區出現制衣廠“退場”是正常現象。造成目前的情況有多方面的原因: 包括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, 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上漲,企業負擔加重,同時廣東實行“騰籠換鳥”,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其他地區遷移,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又造成出口的增速放緩等。但吳鄭宏認為,現在增速雖然放緩, 但不是停止增長了, 只是增速沒那麼快了而已,“‘衣食住行’ 衣為首,服裝是剛需,不管怎麼樣,這個行業永遠是朝陽產業,有人退出,也總會有人進入。”編輯:健龍
  (原標題:這個夏天鷺江制衣作坊遇寒冬 生意差老闆只好停工放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jnzyiqakk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